人的“交流”基于语义场而不是单纯的符号,这一观点强调了意义在交流中的核心作用,而不仅仅是语言、文字等符号本身。以下是对这一理论的详细解释:

1. 什么是语义场?

  • 定义:语义场指的是一组意义相互关联、形成特定语境或背景的概念网络。它是超越单个符号、词语或句子的,强调意义的整体性和动态性。
    • 举例:在“家庭”这个语义场中,父母、孩子、爱、责任、争吵等概念可能相互关联。讨论“家庭”时,我们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词,而是激活了这一组有关联的意义网络。
  • 本质:语义场是交流时人们共同认知的语义背景,它为符号(语言、文字、手势等)的使用赋予上下文意义。

2. 符号的局限性

符号本身是固定的、有限的,而语义场则是动态且高度依赖情境的:

  • 符号的特性

    • 符号是交流的载体,包括文字、语音、手势等。
    • 符号本身并不包含意义,它只是意义的“指向器”。
    • 单独的符号容易产生歧义或无法完全传递复杂的情感和想法。

    例子

    • “苹果”这个词是符号,但它的意义(水果、公司、健康象征等)取决于语境和语义场。
    • 在不同文化中,“点头”这一手势的符号含义可能完全相反:有些表示同意,有些表示拒绝。
  • 语义场的作用

    • 语义场为符号提供了上下文、背景和隐含意义,使得交流不仅局限于符号表面的定义。
    • 在语义场中,意义的传递是通过整体的概念网络实现的,而不是逐字逐句。

3. 人类交流的语义场特性

(1)交流超越符号

  • 隐性理解: 在交流中,人类依赖的是共享的语义场,而非单个符号的解释。例如,当朋友说“天气真好”,我们会结合语境理解其可能暗示邀请外出,而不是单纯解释天气好。
  • 非语言成分: 手势、表情、语调等非语言符号都嵌入语义场中,为符号赋予额外意义。例如:
    • 同一句话“你真棒”,在不同语气中可能传达鼓励或讽刺。

(2)语义场的动态性

语义场并非固定,而是根据交流对象、文化背景和具体情境不断变化。

  • 个体间的语义场:家人之间的语义场可能包含许多隐含的共同记忆,而陌生人之间则需要通过更多的解释建立语义场。
  • 文化语义场:在某些文化中,“红色”可能象征幸运,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象征危险。

(3)语义场与意图的匹配

交流的本质不是符号的传递,而是意图的匹配

  • 只有在语义场中,交流双方的意图才能被准确理解。例如:
    • 如果双方语义场不一致(如对某话题的背景知识不同),即使符号无误,交流也可能失败。

4. 举例:语义场如何影响交流

(1)简单的日常交流

  • 符号视角:你说“吃饭了吗?”
    • 符号解释:这是一个询问对方是否进食的句子。
  • 语义场视角
    • 在中国文化中,这可能是一种寒暄问候,未必需要回答。
    • 在英语语境中,类似的表达可能被理解为具体询问。

(2)文学和艺术的交流

  • 符号视角:读者只解读作品的字面意义。
  • 语义场视角:读者通过文化、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形成的语义场来解读作品隐含的象征意义。

例子: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“玫瑰”不仅仅是花朵符号,它可能象征爱情、纯洁或转瞬即逝的美。


5. 为什么语义场更重要?

(1)符号不能完全表达人的复杂性

  • 符号是有限的,但语义场是基于认知、情感和文化的丰富系统。
  • 人类依靠语义场进行意义构建,而不是单靠符号。

(2)避免误解

  • 语义场提供了背景和关系,有助于减少符号可能带来的歧义。

(3)增强交流效率

  • 共享语义场的双方可以在无需过多解释的情况下快速理解彼此。

总结: 人的交流之所以依赖语义场,是因为意义的构建和传递并非单靠符号完成,而是通过关联的概念网络、语境和意图匹配来实现的。语义场是符号交流的核心背景,让符号不仅是“符号”,而是能够表达情感、意图和思想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