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会是加速器还是解药?

早上点的外卖,下午买的书,晚上付的水电费——一切都迅速完成,却都是和完全陌生的人打交道。我们知道订单号、配送时间和支付记录,却对送餐员的生活、卖家的名字一无所知。这样的交易方式看起来高效,但它改变的不只是购物习惯。

在过去的熟人社会,经济行为嵌入在关系之中。买米面油去街角的粮油铺,老板知道你家几口人;修手机找那位老维修师,他会顺手帮你查查电池寿命。社会学家马克·格拉诺维特称这种状态为“嵌入性”:交易不仅仅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,更是人情往来的延续。但淘宝、京东、美团这样的中心化平台重构了这一切。它们通过聚合信息、提供担保、标准化物流与售后,把高信任的长期关系替换成了低信任的制度化交易——你无需了解对方是谁,只要信任平台的规则。

这种低信任交易的优势显而易见:陌生人之间也能顺利完成买卖,市场的进入门槛大幅降低。但代价往往被忽略。交易关系变成一次性的,你不必也不能与卖家寒暄,因为平台保证了交付。身份变得匿名化,买家只是一个 ID,骑手只是一个工号,卖家只是一个星级标签,人被抽象成可替换的节点。情感资本开始流失,在熟人交易里,买卖是维系感情的方式;在平台交易里,感情是多余的变量。社区结构随之萎缩,线下商圈和街区商户的存在感被削弱,社区不再是交易中心,只是配送终点。

平台的效率逻辑是“去人化”:把交易抽象为数据流,把参与者抽象为可替换的资源,把信任交给规则而非关系。结果是,个体在经济上越来越依赖平台,在社会上却越来越孤立——人与人像原子一样,短暂碰撞,然后分开。

如今,AI 的加入可能让这种趋势加速,也可能带来转机。一方面,生成式 AI 能进一步自动化交易,替代客服、文案、沟通,让人类交互变得多余;AI 掌握的数据越多,平台对流量和定价的掌控就越精准,商家与用户的自主性进一步被压缩;它甚至可以取代社区里那些提供信息与情感支持的中间人,却无法承担情感积累的作用。另一方面,AI 也可能成为缓解原子化的工具。如果它与区块链等去中心化技术结合,就能在没有中心化平台的条件下处理争端、评估信誉,让小社群市场自组织运行;它还可能以情感化交互的方式长期记住用户的习惯与故事,形成一种数字熟人关系;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唤醒和管理被遗忘的弱关系网络,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稳固。

短期来看,AI 更可能强化平台的效率逻辑,让原子化趋势加速。长期来看,如果技术与社会制度相结合,AI 有机会帮助人类构建无中心化枢纽的高信任网络。关键不在于 AI 能做什么,而在于我们让它做什么。

平台让交易随时发生,却让关系随时消失。在 AI 时代,我们要回答的不只是“交易如何更快”,而是——我们想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消失得多快?